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建立和完善,之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异地商会 、行业商(协)会的成立更是层出不穷。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众多商协会中,贵阳市西商会能发展成行业的佼佼者,如何成为样板之说,这得从市西商会的建设上说起。
会员数从600多人飚升到2000多人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已经走过了30多年,民营经济在发达地区占到经济总量的80%,而在欠发达地区的贵阳也已经超过了50%。
八九十年代的贵阳市西路,成了外地客商与省内消费者逛街必去之处,这里拥有服装、鞋帽、家居、文具、体育用品等上万户上商家,每年有几百亿元的产值,带动就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
迅速发展的市西路在繁荣背后,开始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以次充好、恶意竞争开始呈现出来。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只手更托不起一片天。当时,随着商户数量的增多及生意规模的扩大,如何有序的发展壮大,共同维持市场秩序,走出一条可持续经营的路子成为经营户们最需紧迫解决的问题。
有了共同的发展目标,经营户们开始联手,意在建立行业商协会。于是,贵阳市西商会筹委会迅速成立。在云岩区委政府大力支持与指导下,2008年6月30日,贵阳市西商会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商会吸纳会员有600多人。
曾在市西路经营的很多零散商户终于有了“组织”,之前无法解决的事情,现在有了可说之处。为了解决经营户们在实际经营中的难题,商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采取措施内联外合,与银行联合,解决市西商圈商家贷款问题;与电信合作,解决商家远程管理难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商家需要发布信息、宣传品牌的问题;展开诚信商家评选,塑造市西商圈品牌形象;成立党委、凝聚人心;捐资助学、奉献爱心...
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一点从市西商会增加的会员人数上便可体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商会人数从600多人癫升到2000多人。
建平台 资金智力支持为商户保驾护航
与其他行业商会或异地商会相比,市西商会更多的是一个市场商会,商会会员既有本地人,也有外省人;行业分布很多,资产规模小的小企业比比皆是,所以,商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为会员的发展壮大提供融资平台。
困扰会员发展壮大的问题,总体来讲就是资金问题。想要向银行贷款,拿什么来作为抵押?要起从亲戚朋友处借,谁有那么多钱?去借高利贷,更是雪上加霜。融资难,也就成为企业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难题,往往因为不能及时融资,错失了商机。
市西商会旗下担保和小贷公司的成立,无异于雪中送炭。徐先生只身从浙江老家到贵阳做生意,人生地不熟的他所经营的皮包被大量仿制低价售卖,加之资金链断裂,他的生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度面临关门歇业的尴尬局面。在徐先生正游走在绝望边缘时,经人介绍找到了市西商会,通过商会平台,徐先生在黔商市西担保公司的支持下获得银行贷款。正是这笔贷款,使得他的生意继续经营至今。
无独有偶,经营服装生意的李女士想扩大规模,但她经营的店一年的销售额在50万元左右,除去其他开销、店中库存的货,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进行再投资。黔商市西担保公司接到李女士的申请,经过各项考察后决定对其进行扶持,采用库存仓单质押的方式为她进行担保,帮助她从银行获得了100万元的贷款。资金问题解决后,李女士迅速大刀阔斧扩张,规模越做越大,生意也越做越火。她代理的服装品牌在省内开设了60多家分店,销售额与当初相比增加了10多倍,从一家小店成长为省内连锁的知名企业。
成立党委 凝聚商圈力量
2010年,市西商会成立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作为商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市西商会成立党委,党员从最初的30余名发展到80余名,先后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等。
荣获佳绩的背后,是市西商会的努力。党员们在实践活动中为群众解决困难,组织开展“三百工程”活动。
市西商会党委组织党员、爱心企业家、干部职工80余人到息烽县鹿窝乡九年制学校对100名贫困学生进行爱心帮扶工程,为该校送去了价值约36万元的教学设备设施。
企业家及党员对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进行现场资助,每名贫困生获得生活补助金500元,总金额5万元。商会还开展100名中小企业家对100名微小企业家传帮带工程,帮助微小企业提升经营理念,分析市场走向,帮助他们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现已有26家中小企业与43家小微企业建立了合作帮扶关系。
商会以市西社区“爱心驿站”帮扶平台为依托,开展100名党员、爱心企业家对市西社区100名贫困党员、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结穷亲”,进行一对一帮扶。到目前为止,商会共支持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捐款已达5500多万元。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哲洙一行在贵阳市西商会调研时强调,市西商圈是改革开放非公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贵州省商会发展中典型和样板。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