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变化,细想起来都遵循着某种逻辑。而事物的发展,则不止于推导,还需开阔思路、努力践行并假以时日,因此具有悬念、令人着迷。假如把“商会”放在时空坐标中来加以审视,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先说中国人之于“商”,总是有着莫名的猜忌。猜忌有它的道理:商人不事生产,似乎倒倒手就能挣钱,是其一。商人精于理财,锱铢必较,往往给人留下“无商不奸”的印象,是其二。中国的封建社会曾十分冗长,而一以贯之的“重农抑商”政策挥之不去,是其三。从这个角度讲,经商者扎堆而成立商会,“自卫”是题中应有之义。
再看商家之间的关系,老话说“同行是冤家”,牟利的同行更会水火难容。“有同行无同利”是普遍现象,行同利不同由众多因素所构成,这个好理解。但不好理解的是,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你切多了他就剩少了,惯常的做法除了抢——竞争,就是挖——互挖墙脚,还有就是红眼病——羡慕嫉妒恨。为了协调行业内讧,商会就显出其作用来,订立大家都能接受的规矩以求“自律”。
第三,风云变幻无可避免,商会组织大家“抱团取暖”便形成一种抵御风险的力量。调剂余缺,从外面看是互助,在行业内则是“自助”,商会成员间的互助之道同时也是一个行业的自立之道。
但是时过境迁,也须与时俱进。如今商会的发展仅靠自卫、自律、自助,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处身于一个世界性的“创意时代”,在这样一个由高新技术支撑的物质生产比较丰富的大时代里,谁不能“自新”,谁就不能自存、自进。那么商会怎样才能“自新”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曰,牢牢把握创新的本质。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创新是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排列组合。
二曰,长久的调试和保持一种整体的姿态、个性化的视角。要防止局促性,泛泛化。
三曰,创新的抓手在方法,目前被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复制、拼贴、跨界。
四曰,营造“注意力”。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举措,都离不开调动受众注意力。不能靠近乃至引领时尚,一事无成。
商会大有作为,也任重道远。新,是生命力的彰显;新,是美与好的前导。求变,求新,恰是商会有担当的责任所在。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