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离不开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为小微企业“输血活脉”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给保险业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和保障服务指明了方向。本期报道探讨保险业疏通小微企业“堵点”的现行措施以及未来的纾困重点举措,敬请关注。
摘要: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痛点、堵点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风险缓释措施有限,加之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不同行业之间规模差异较大,所提供的资信材料无统一要求且有效性不足,使得传统的放贷模式很难匹配其“短、平、快”的资金周转需求。为此,可以发挥信用保证保险的增信功能,通过贷款保证保险产品为小微企业顺利获得银行贷款提供增信支持。
金融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小微企业“输血活脉”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给保险业接下来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和保障服务指明了方向。
保证保险大有用武之地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1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1.15个百分点。《通知》提出,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鼓励保险机构稳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性信保业务,对优质小微企业给予费率优惠。
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痛点、堵点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风险缓释措施有限,加之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不同行业之间规模差异较大,所提供的资信材料无统一要求且有效性不足,使得传统的放贷模式很难匹配其‘短、平、快’的资金周转需求。‘融资难’也进一步导致了‘融资贵’,为增强信贷业务安全性,金融机构此前通常会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或采用抵质押等措施间接推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以发挥信用保证保险的增信功能,通过贷款保证保险产品为小微企业顺利获得银行贷款提供增信支持。”
据中国人寿(27.010, -0.15, -0.55%)财险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人寿财险探索出“政府+银行+保险”“银行+保险”等保证保险业务模式,为电子、化纤、食品、建筑、物流、石化、电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022年一季度支持6000余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金额12.8亿元。其中,江苏苏州“信保贷”项目以当地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企业评价为准入基础,重点服务创新驱动为方向的小微企业;青岛、四川等分公司为有知识专利产权的小微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保证保险服务,促成金融与知识产权有机融合,解决企业资金难题。
在满足小微企业非信贷金融需求方面,保证保险同样大有可为。《通知》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领域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保函和保证保险产品,减轻企业保证金占款压力。
《金融时报》记者从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长安”)了解到,针对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领域保证金占用中小供应商资金的问题,英大长安推出了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电子保函系统,截至目前,累计出具保单65.72万份,释放保证金达835.78亿元。据悉,今年,英大长安将进一步丰富保证保险产品体系和应用场景,持续优化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电子保函系统,探索开通保证保险再保通道,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无疑是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小微企业纾困恢复的迫切需求。《通知》对此也提出了细化要求,如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主动建立健全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及主管部门的对接机制,精准获客,开发专属金融产品。
近年来,数量不断增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投入成本高,面临的风险较大,需要保险机构提供有力支持。《通知》提出,强化科技保险服务,进一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品种。
中华保险总裁高兴华表示,大力推广“三首”,即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保险,在财政补贴支持下,通过保险机制,化解生产方和使用方的经济风险,服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据其介绍,在首版次软件方面,中华保险积极配合安徽、山东、四川等省经信厅开展做好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推广工作,已为多家软件企业累计提供1.16亿元的风险保障。此外,该公司还陆续开发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研发中断保险、研发费用损失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专利执行保险等,产品体系已覆盖企业研发、生产、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环节。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业务负责人也表示:“要全面落实‘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的部署,支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断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保险,创新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商标申请费用补偿保险,衔接现有知识产权损失补偿保险,围绕确权、用权、维权环节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库。”
外贸行业同样是需要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通知》提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承保覆盖面和规模。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在政策支持与保费补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还应积极搭建包括中国信保、中国再保险在内的对外投资信息平台,增进小微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知和接受度。”
为小微企业织密风险保障网
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护航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保险业助力提升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健全完善金融支持抗疫救灾长效机制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业务较为单一等特性,存在风险集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重大灾害事故等往往攸关企业存亡,构建完善的小微企业保险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在理赔方面,小微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经验,开通专用通道、简化理赔流程及单证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多数小微企业规模不大,流动资金储备较少,面对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及时有效的赔款支付有助于保证小微企业的稳定经营。”上述中国人寿财险相关业务负责人说。
《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提高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支持遇疫受灾地区和行业的小微企业生产自救、纾困发展。要建立灵活调配投放金融资源、协调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在信贷融资、保险理赔、在线服务、技术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太平财险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挥保险‘稳定器’作用,为小微企业提供财产、人员等方面的风险保障,可以减少小微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在去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太平财险特别成立了紧急产品小组,开发河南专属小微企业保险产品方案——‘店家无忧保’。产品保障范围包括财产损失(含水灾损失责任)、停业损失、三者损失责任。该产品上线近4个月来,已经累计为236家小微企业提供约2.2亿元的风险保障。”

采访中,记者获悉,为了提高服务小微企业发展质效,中国人寿财险开发推出的“云端赔”线上化自助理赔工具,通过最大程度简化理赔流程,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确保小微企业赔款快速到账。如在去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期间,在接到某贸易有限公司报案后,18天内即完成288万元赔款结案支付,另有十余笔百万元以上的企财险案件在1个月内完成结案,帮助这些企业快速实现复工复产。此外,该公司还开发了“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据统计,2021年全年该平台累计为客户推送灾害预警等信息450余万条次,开展灾前和临灾防灾风险检查服务11037余次,出具防灾建议书近2000份。
银保监会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其中关于保险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纾困的措施主要包括:
●丰富普惠保险产品和业务,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和保障服务。
●鼓励保险机构稳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性信保业务,对优质小微企业给予费率优惠。
●强化科技保险服务,进一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品种。
●巩固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承保覆盖面和规模;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服务,发挥保单的风险缓释作用,持续培育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
●针对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主体的创业就业、购房安居、教育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保险保障力度。
●健全完善金融支持抗疫救灾长效机制,在信贷融资、保险理赔、在线服务、技术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领域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保函和保证保险产品,减轻企业保证金占款压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