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债市最主要的投资者,银行业监管的风吹草动,总是牵动债市参与者的心弦。
4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7〕6号)。
加上3月底公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5号),上任不到两个月,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已就加强银行业风险监管,烧了三把火。
而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意味着债市的主要配置力量将被削弱,利空影响笼罩债市。
“郭主席这三把火要烧在加强监管上面的态度已经很明确。”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创新业务部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邓睿表示,相关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接下来则“需要看力度,以及执行的节奏”。
防“理财空转”影响较大
“这些年农商行、城商行等为代表的委外群体,资产负债表扩张比较快,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走势不一致。”邓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以来,央行资产规模增速大约是-1%,而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行则分别达到了约45%、37%、30%的水平,“扩张的商业银行体系与收缩的央行体系,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原因之一。”
支撑中小银行快速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是同业理财和同业存单等同业业务。
“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同业存款投资同业理财、委外等资产套利,存在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富滇银行理财银行部投资经理谭松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严格监管,将导致银行“要么节衣缩食,要么抛售资产,两者都有风险。”
而前述银监会防范三类套利的文件,正在为此类套利行为套上“紧箍咒”。比如,针对理财“空转”,该文件要求银行自查是否存在“理财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利用同业理财购买本行同业存单”等现象。
“在全文中,对于债券市场杀伤力最大的一条便是对理财空转的监管。”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分析称,间接购买是否算条文所禁止的行为仍不明晰,“假如监管层一刀切,统一算入,那债券市场的配置力量将大大削弱。”
谭松珩亦指出,文件中目前尚存在诸多尚未量化的指标,例如,是否存在通过委外机构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上,“杠杆率多少算加杠杆?久期多大算加久期?”
“缺乏量化指标让市场无法估计文件的影响,这一次可能只为摸底,处罚和后续的监管文件还在路上。”谭松珩说,“但监管风险的释放对债市的影响,不容乐观。”
监管利空尚未出尽
2015年末,银行理财余额达23.5万亿元,增幅为56.46%,而同业理财余额则暴涨至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12%;2016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约13万亿,为2015年的2.5倍。
与理财“空转”一样,同业存单的“空转”问题,将同样遭遇来自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
在前述防范套利的文件中,银监会要求银行自查“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甚至通过自发自购、同业存单互换等方式来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债市投资,导致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延长资金链条,使得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
“发行同业存单对接同业理财、委外、债券投资的情况均纳入违规套利行为,监管力度之大可见一斑。”华创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屈庆指出。
同时,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讯号,亦在银监会文件中有所体现。比如,银监发〔2017〕6号文称,将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
“有关同业存单的说法表明同业存单有可能纳入同业负债。”邓海清称。
这与此前一行三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监类方向一致,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后,中小银行将迎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负债总额的1/3”硬约束。
那么,对债市影响几何?
“如果纳入同业负债,那么同业存单的扩张可能会显著放缓。”李奇霖表示,但在经历了今年2月、3月的冲量后,目前同业存单已开始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可能就表明“市场已经做好了监管层对同业链条下手的准备”,反过来,对债券市场的冲击也将弱化,整体影响会低于预期。
屈庆则认为,监管的严格执行将使得银行被动去杠杆的速度加快,未来会有更多的银行出于监管压力收缩同业链条,资产端也将同步收缩,带来债券市场的抛压。
其团队调研发现,近期银行委外产品已经出现收缩趋势,未来收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于债券市场而言,监管利空可能才刚开始,“利空出尽”远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