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制定与近期的发布具有多方面意义,其资源意义尤为值得关注。凡是有助于人类个体和组织生存与发展、工作和事业推进与提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都可以被视为资源。资源及其分配,历来是人类社会关注、争执的焦点问题。促进青年发展,资源问题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年是资源 也需要资源
青年是国家和社会极其宝贵的资源。“规划”明确:青年是指14~35周岁的人群(“规划”针对一些特殊领域对“青年”的不同理解,特别指出:“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就从根本上统一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何为青年”的争议。“规划”一开始就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青年群体不仅是能最深刻影响未来的群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青年化进程的加快,青年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最年富力强、最富有梦想、最敢想敢干,最具有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的人群。“规划”开篇的这些表述,揭示了青年之于国家和民族、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意义。
“规划”直面青年发展的种种问题和需求,也明确指出:当前,“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青年思想教育、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生活和工作等多方面。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资源短缺和匮乏等深层原因。比如,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不高,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制度、精力、资金等资源的投入和支持不足直接相关;青年就业创业中的种种问题,与国家和社会在物质、智力等方面资源的支持不足有关;青年生活和工作中压力大,与工作、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源支持不足有关……青年及其发展亟须得到各种物质、精神资源的大力支持,从资源支持入手可以有效破解与满足“青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促进青年优先发展,首先就是“资源分配上的优先”。
针对发展需求 强化资源保障
“规划”也明确了青年发展的重点领域: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社会保障……“规划”还以更大篇幅明确了促进青年发展的“措施”,其核心内容正是对强化资源支持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比如,在“青年健康”中,“规划”明确了资源支持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等。在“组织实施”部分,“规划”从“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对强化对青年发展的资源支持,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明确重点领域的基础上,“规划”还根据现实情况,推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它们不仅明确了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有助于集中更多优质资源的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形成促进青年发展的示范效应。
资源保障 各方有责
做好青年工作,推进青年发展,不仅需要共青团组织努力去“四化”、强“三性”,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此番对相关问题予以了明确。
首先,“规划”明确要求,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共青团中央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但各部委、各地区党政,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合力”,关键在于形成资源支持的合力,其本质就是努力实现资源支持力的最大化。各级党政掌握各种资源、具有资源分配大权,唯有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全社会为促进青年发展输入更多资源,才能更好地整合来自全社会的资源。
其次,“规划”注重“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等。这就是要监测和评估“推动规划落实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运行得怎么样;各级党政“推动本规划在本地区的落实”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协调解决”了哪些“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在“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哪些实实在在的作为。一句话,就是监测和评估各方在促进青年发展方面的履职情况。党政部门在促进青年发展方面的职责和工作,主要就是在资源整合、配置和支持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对于各级党政部门花更大力气,整合、配置丰富资源,支持青年发展,具有很强的鞭策意义。多年来,青年及其发展有时难以得到必要的资源支持,共青团组织有时因为资源短缺甚至匮乏,在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方面有心无力。其中既有社会各方在资源支持和保障上责任不够清晰明确、资源保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更与一些党政部门只关注近期政绩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政绩观不无关系。要确保青年发展拥有丰富资源的有力支持,不仅要“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更要倾听青年的呼声,依靠青年的力量,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作用,遏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和政绩观。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