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7家桂籍贤商达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惠州市广西商会的诞生,掀开广西人在惠州创业发展的新篇章。两年多以来,惠州市广西商会作为广西籍企业与惠州政府沟通联系的桥梁,通过思想建会、实业立会、制度管会、文化兴会的四项措施,不断增进同乡交流,整合会员资源,引导会员企业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如今,该商会已统一思想,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现已发展成拥有141家会员单位的大家庭,并获得惠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组织的4A评级。
思想建会
服务会员的宗旨深入人心
据了解,目前在惠州市居住的广西籍人士接近10万人,经办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商铺超过1100多家,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人在异乡倍思亲,加之单枪匹马难成气候,因此,为提升我市桂籍商人凝聚力、整合资源共谋发展的惠州市广西商会应运而生。
作为该商会的法定代表人及首任会长的罗强升,与执行会长吕小江、首席常务副会长莫文英等都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帮助会员正确认识入会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奠定商会发展的思想基础,保障商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长久、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为此,罗强升与莫文英带头无私奉献,各自率先捐出20余万元用于筹建商会各项事宜,为引领会员爱会如家、甘愿奉献做出表率。与此同时,该商会通过微信、沙龙、会刊等平台,组织会员开展“我与商会”、“入会为什么”大家谈活动,确立了“商会强我才强”的建会思想,该商会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实业立会
办实业做实事共谋发展
惠州市纪委原常委、广西商会顾问张以新提到,从普遍看来,桂籍商人吃苦耐劳、敢闯敢拼,但往往善实干不善斡旋,善生产不善贸易,善独立闯关不善统筹配合……这些特点和能力,决定了桂籍企业必须专注于办实业。为此,该商会搭建起果菜种植、房地产开发、制鞋业、电子制造四大行业发展论坛,定期学习交流,助推实业会员开阔视野,促进发展。
据介绍,目前在惠城郊区周边从事种植的桂商众多,惠州、深圳、东莞等城镇的蔬菜多数都由广西人种植供应;而在惠东黄埠、吉隆从事制鞋业的桂商也颇具规模,其中惠东伟康橡塑制品成功打入欧盟市场,年销售额实现两亿元;制造业则是桂商的另一擅长领域,其中博罗嘉晨机械近五年,每年都研发出多项具有发明专利的技术,生产的电感器件占有珠三角市场销量三分之一……这些企业以成功的转型升级和创新的生产技术,嬴得了市场和社会的尊重。
一枝独秀不是春。加入惠州市广西商会后,会员单位所从事的行业如房地产、工程机械、施工、装饰、建材、鞋业、金融、法律、餐饮等多重领域便有了交汇点,彼此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创造的效益和发挥的作用显著提升。
制度管会
立章程高效管理规范运作
“商会成员中有不少少数民族,而且行业各异,大家的个性特点和思想观念也千差万别。我们意识到,明确的规章制度才是保障商会健康规范运行的法宝。”张以新介绍说,惠州市广西商会总结实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编制《惠州市广西商会制度手册》,保障了商会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堵塞了管理漏洞,清除了隐患,提升了效率,实现了制度管理的新跨越。
记者留意到,该商会制定的制度办法内容细致,可行性高,其中涵盖商会人员职责、会员准则、会费交纳管理、理事会民主议事、会长办公会议、会议纪律、财务物品管理等十多项制度办法。
“对自由企业家而言,要接受并习惯这些看似条条框框的制度规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罗强升告诉记者,“一开始,不少会员表示难以适应,比如会议要签到、会前要准备等,我们只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用实践证明规章制度可以保障各议程高效运作,大家也就逐渐培养出自觉性,并有依据地开展工作。”
文化兴会
重交流营造争优创优氛围
为更好地增进同乡间的交流,搭建资源整合的桥梁,惠州市广西商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商会是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理想来维系,而文化则是载体,如空气一般,无形但重要。”张以新告诉记者,该商会先后创建了网站、微信群,并创办会刊《惠州桂商》,为会员提供信息分享平台和交流基地。
据悉,该商会还不定期组织文化沙龙、文体活动,并举办有关金融、法律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会员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会员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该商会定期走访各县区的会员企业,倾听会员心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此外,该商会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每年年会都表彰宣扬一批先进会员,营造会员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如常务副会长企业伟康橡塑制品用三年由鞋材向环保建材转型升级,产品主要销往欧盟,成为惠东黄埠产值和纳税的大户;惠州市林婆酒业生产的东江纯品牌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参展,荣获民族文化金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罗强升表示,接下来,惠州市广西商会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州”作出更大的努力!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