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向世人呈现了别样的精彩,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鲜活样本。
近日,徐冠巨、南存辉、宗庆后、汪力成等浙商大佬一起现身G20峰会主会场所在地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齐声呼吁浙商专注制造业、一起重振实体经济。
没有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就是漂浮资产
徐冠巨(传化集团董事长)
在“新经济”受热捧的今天,我们深刻体会到实体经济、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我希望大家继续重视制造业发展……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就是漂浮的资产。
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应该先把生产发展好,但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生产活动,认为资本“越轻越好”,喜欢在办公室玩电脑——那是虚的,不是说虚的不好,应该虚实结合。
制造业是经济的基础,不可想象,我们偌大的国家如果实体经济的活力不够,对未来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尽管政府给实体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但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仍严重落后于企业发展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强劲的经济竞争力,正是因为其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要包容实体经济发展,不要认为坚持做实体的人是笨,能坚持把实体企业做大、做强才是聪明的,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一定要有信心、恒心,自己看得起自己,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
一门心思干制造、创品牌
南存辉(正泰集团董事长)
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给正泰定了一个调子,就是一心一意干制造,一门心思创品牌。
从低压电器,到高压成套电力设备,到太阳能……正泰所做的事情都与“电”有关,围绕电做深做透。未来,无论是智能电视还是智能家居,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新材料,无论是高端装备还是传感技术,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下一代移动技术,抑或后面要做的金融,我们全部是围绕着实业、围绕创品牌来做的。
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用加法把产业做起来,用减法把企业做大,不相关的剪掉,相关的聚焦起来。
正泰制定了“一二三四五”的战略规划,其中“二”是体现以人为本,价值分享。我们是民营企业,优势就是机制灵活。所以关键是怎么把机制用活,用足,用好。因此我们搭好一个平台,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有本事都是英雄,英雄就给你用武之地,把能人培养成股东,把股东培养成能人,让他觉得干活就是给自己干。
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我的定位是,董事长负责分钱,总经理负责赚钱,这样人才会越来越多,机制会越来越活,平台会越来越大。
联合、并购与引进
宗庆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尽管现在实体经济转型确实很困难,尽管浙江中小企业比较多,但我认为任何发达国家也都一样,大企业没有几家的,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我们也应该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要创新,要转型升级,做好科技投入,做好市场投入。
不过,小企业没有对应的实力和能力承担风险,所以需要大企业牵头。大企业承担主要风险,带动中小企业一起做配套,如此发展一个产业的话,大企业投资也会减少,风险也会相对减少,能够更好地把产业发展起来。
杭州来讲,大部分还是中低端的制造产业。如何弯道超车?一是收购国外企业;二是引进管理技术,加快技术水平的提升。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以色列,了解到以色列确实有很多高新企业,它的创新力是很大的。现在高技术集中在美国,但并不是美国人发明创造的,而是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把全世界技术买走了。风险投资基金初始投资时价格是比较低的,他投资十家企业,上市两家企业,就把钱赚回来了,把技术全部买回去了。我们也应该学学他们的经验,应该用风险投资基金买下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成长。
用B2C的思维做B2B
汪力成(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传统企业不要对自己的制造业,或者对实业产生怀疑,互联网不可能消灭实业。但是也不能按传统的做法再走下去,因为这条路走不通了,或者走起来非常慢。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会在网上找到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最关键要相信自己,自我内心的判断才是重要的。我们华立经过了两三年的思考,最后想明白了。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工匠精神,乘以创新驱动,而不是成本驱动。我觉得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转型升级就能完成。
其实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企业最大的威胁是,它颠覆了过去传统产业价值链的组成方式,我们需要重新构筑一个价值生态体系。另外,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口味变了,从原来你做什么卖给他什么,变成他想要什么,你就要给他什么。
即使未来的商务模式仍然是B2B,也要用B2C的思维做B2B。在这种状况下,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都知道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强调的是大批量、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那我们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满足消费者或者市场要求的个性化,而且还要大批量的,成本还不能太高的制造,这种模式只能通过智能制造来完成。
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来说,标准化、大批量、低成本生产,和个性化生产是矛盾的。以前工厂里大规模建的是刚性生产线,边上搞一条柔性生产线,满足少量的柔性需求。而未来,刚性用不到了,全是柔性的,全需要个性化,这个对我们挑战非常大。
但我觉得最难还是组织一支工匠精神的队伍。工匠和工匠精神现在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因为整个社会都非常浮躁,很少有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去干一件事情。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